电商巨头纷纷瞄准VR购物,大规模商用仍需时日

时间:2024-05-19 点击:64次
时值9月,阿里巴巴的“淘宝buy+”计划还未按时上线,京东就在中秋前夕宣布成立电商领域首个“vr/ar产业推进联盟”,组建vr实验室,发布app“vr购物星系”。至此,无论是国内的阿里、京东,还是海外的亚马逊,电商巨头都纷纷瞄向了vr购物。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ar技术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热捧,除却遍地烽起的创业公司与项目,该技术中场景化体验也让更多依靠线上渠道的电商企业看到了提升用户体验的新方式,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零售企业巨头成为业内先行者。但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vr的大规模商用尚需时日,而对该技术与电商结合所带来的变化却并不感到乐观。
vr购物受电商热捧 作为2016年最热的科技领域之一,vr/ar初入视界,电商巨头纷纷抛来合作的橄榄枝。
两个月前的淘宝购物节上,“buy+”的出现曾刷爆朋友圈,虽然当时仅进行了内衣等商品的展示。根据阿里官方的计划,淘宝buy+的用户测试将于本月在国内上线,支付宝也将会推出vr支付功能,在功能上,淘宝buy+可为用户带来360度全景浸入式的购物体验,用户可以根据“扫描”来了解产品的价格、质量、试穿评价等信息。据了解,“buy +”不仅提供了“更换大小/颜色”“买家秀”“卖场展示”等环节,此外还有虚拟导购员和社交的角色。
而京东也于近日宣布联合英特尔、htc、暴风魔镜等30多家上下游企业成立电商领域的首个vr/ar产业联盟。与此同时,京东与暴风魔镜、英伟达达成采购合作,将在3年内销售1500万台vr头显、1800万个vr显卡。
相比于阿里、京东,亚马逊则相对低调。8月,亚马逊通过一条招聘信息透露了未来欲进军vr领域的意图。原文称:“2016年,我们将搭配oculus rift,htc vive以及playstation vr游戏头戴设备发布实体和线上的增强现实购物体验,并登陆任天堂还未正式公布的下一代游戏机上。”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认为,vr/ar技术于电商而言,最大的收益即是用户消费体验提升所带来的gmv转换率的提高,面对业内gmv转换率日趋平稳乃至下降的情况,电商企业试水vr购物实质为探寻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
成本高于转换率,vr商用尚需时日 vr虽是热炒题材,但在电商分析师鲁振旺看来,却并非适合所有的电商企业。
“目前国内电商的格局基本奠定,新增顾客数量日趋减少,同时gmv的转换率却在下降,一方面是顾客由此前追求廉价变为追求体验,另一方面电商用户的规模已接近饱和。”赵振营说,“国内电商目前面临三大困境,分别是顾客获取成本过高、平台内商品品质参差不齐以及物流成本过高。vr能够带来购物场景的升级,能够感受到虚拟现实的场景,让线上的场景更好,作用仅是锦上添花。”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vr购物于电商企业而言,有提升转换率的益处,于消费者而言则有购物体验提升的优点,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对商品的了解不再停留在仅能查看文字和平面图片信息的层面上,可以360度的、将商品内外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乃至试用。
然而若要实现vr购物,其成本的提升却有可能高于gmv转换所增加的收益。赵振营透露,vr购物的成本,保守估计将会是当前平面展示的3到5倍,但是这一技术所提升的转换率却很难抵消新技术增高的成本。
“就我们所了解到的,目前阿里两大平台gmv转换率大约在1%,京东vr购物能够提升的转换率至多在0.2%到1%之间,也就是说,阿里若上线vr购物,gmv转换率至多增加到2%。vr购物若要实现商用,除了技术,还需要在成本方面下苦功夫,这起码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赵振营说。
虽然离vr购物全面商用尚需时日,但多位业内人士却表示,在研发、推广和维护方面,自营模式的电商企业或许更具优势。
“如果上线vr计划,自营模式的电商则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只需要在自己的货架、商品上做好相关的展示即可,而平台模式的电商企业则需要平台中的商家都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从成本、协调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赵振营说。
技术仍不成熟 vr/ar虽受资本青睐,但离上线商用仍有距离。易观智库分析师杨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现在起到vr购物正式商用,起码还需两年以上的时间。
众所周知,vr共有手机盒子、一体机和pc式头盔三种形态。据杨帆介绍,手机盒子价格相对低廉,功能却是三者中最弱,仅可提供简单的娱乐功能;一体机具备性能体验,但价格与成本很高,售价常在万元以上;pc式头盔其体验最好,缺点是有线设备,不便携带,活动范围有限,并且价格昂贵。
“若要用在电商领域,手机盒子将成为最主要的终端,但目前包括htc、暴风魔镜、索尼等在内的vr产品研发企业产品的多维展示等用户体验方面,技术仍不够成熟,性能展示与体验方面有所欠缺,更多地只是360度的模型展示。此外,尚未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这也让这种终端设备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杨帆说,“目前vr/ar的研发人员缺口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vr商用的进度。”
除却终端设备的研发机构,相关的配套服务企业、机构同样欠缺。“vr购物对于消费者和电商企业而言,都会提高成本,消费者需要付出购买消费终端的成本,企业则需要付出研发、推广、维护等成本,而且需要有相关的成熟的vr技术、设备的服务公司和行业环境,但vr技术并不成熟,行业中除了htc、暴风魔镜、索尼等巨头公司,其余的企业大多是创业公司,前景不明,研发实力、服务能力均成疑问。”杨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