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无法再“任性”!准入门槛面临提高
时间:2024-07-25
点击:64次
在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和政策的不断激励和引导下,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量迎来井喷。但从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来看,品质良莠不齐。为了更好的规范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8月12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 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提高,必须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指标。
“2009年6月,工信部制定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规则》。而这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是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的调整。”中 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准入规则》调整滞后带来的一些问题已经显现。企业准入门槛偏低,特别是允许改装 类企业自制自用底盘,研发、产品验证能力不足,安全隐患风险增加;受补贴政策、地方投资热等因素影响,行业散乱发展趋势加剧。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 品的准入门槛偏低,表现在低成本、低品质、同质化产品现象严重,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苗头。2012年到2015年,列入工信部推荐目录的车型从 639款增加到3411款,但产量达到1000辆以上的只有77款,其中227个乘用车车型中产量1000辆以上的只有43款。
“新的准入规则对企业要求提高了,比如要求企业有比较强的开发能力,能够对全部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控,而且取消了自制底盘改装类生产企业。”董扬分析说。
业内专家预计,新的准入规则实施后,预计两年内达到条件的新增整车企业为10家左右,并且不再新增自制底盘的改装类生产企业。同时,预计两年后现有 119家整车企业约有2/3的企业可达到条件;现有85家自制底盘的改装类企业约有1/10的企业可达到条件。“具体还要看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对于新能 源汽车这样一个技术和市场发展都比较快的产品和产业来说,政策进行微调也是很正常的。”董扬说。
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车企数量多,单一车型产量小,尽管新能源车车型很多,但能成为明星车型的很少。准入门槛的提高,意在优化存量车企,将差的企业淘汰出局。未来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是要抓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要着眼于动力电池、电控、电机的创新突破以及系统优化设计,练好内功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