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前瞻

时间:2024-07-13 点击:87次
从各个方面看,中国都已俨然成了世界工厂:正在为北美、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装、电子产品、食品、器械,乃至各种产成品的部件。面对如此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运输和物流基础设施究竟表现如何呢?而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开发了中国的资源,推动了中国的崛起。那么,中国正在采取哪些措施,以确保这一网络的效率和效力?
虽然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的统计,2010年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8%,是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两倍。税务负担、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和物流市场的无序竞争是导致物流成本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随着中国国内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境内的部分制造企业正在逐步转移至成本较低的邻国。
当然在“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2006-2010),中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还是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认识到廉价劳动力将不足以为长期增长提供保障后,中国加大了在公路、铁路和其他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
但是,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问题包括落后的运输设施、公路和铁路网络——这在中国(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尤为明显。这些问题明显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并展现出对其持续竞争力造成的重大损害。
趋势与发展
在物流业发展方面,中国力图改变目前的局面。2011年6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后续出台的物流业配套措施(“国八条”)重点针对以下领域:
·税收优惠;
·土地政策支持;
·道路交通改善;
·经营环境改善;
·鼓励资源整合;
·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
·加大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支持;以及
·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
这些配套措施将至少为以下供应链领域的七项主要物流和运输业务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