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模式,能否解决冷链物流”旺淡季”之殇?

时间:2024-05-05 点击:64次
冷链物流,可谓是旺季与淡季非常明显的一种物流模式,由于生鲜产品的季节性,往往在夏季会迎来订单的高潮,而冬季恰恰相反,生鲜电商可以选择普通物流,导致冷链物流业务量会大幅缩小。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冷链物流企业只能选择裁员等方式,十分不科学。而这一问题,运用共享/众包的模式可以得到解决吗?
作为众诚众享创始人,京东前o2o物流规划总监,o2o业内资深专家,罗辉林认为,冷链企业需要采用共享/众包的模式,将成本降低至普通快递的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获得淡季的订单。此外控制一部分订单,以形成员工和业务的可持续化。
冷链宅配物流的现状
两个冰袋、一个泡沫箱,然后外套一个纸箱,这就是当前生鲜宅配的全套保温设备。当然稍微豪华一点,也有上大保温箱进行“群租”。配送的时候大部分是“冷普”混装,配送员按照自己的线路安排配送。实在联系不到收货方,也只能回退到站点,要么下批送要么明天再送,商品焉能不坏?
但是,这并非完全是冷链物流的责任。因为有商流才有物流,上游生鲜电商所产生的商流不稳定导致下游的物流无法形成持续,并且不能进行优化和迭代,只能在工具上做一些简单的改进,这种问题的根源与生鲜的季节性相关。
生鲜季节性带给冷链物流的难题
生鲜天然就是有季节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种植和收获的季节性。春播秋收冬藏这是由老天决定的,虽然现在可以通过种植技术和冷冻、冷藏技术延长采收和贮藏供应,但是采收供应的季节性依然存在。
其次是温度的季节性,在一年四季中,夏天高温37、8度,生鲜必须做冷链温控,到了每年6、7月份,各生鲜电商的企业就四处找生鲜冷链物流;但是到了9、10月份,冷链宅配物流企业的业务量就开始急剧下降。因为天冷了,生鲜商品不需要冷链措施,否则就成本太高。
综合上面的两个因素,生鲜电商对于生鲜冷链物流的业务需求就会形成如下图:
在每年的7月和8月份就是生鲜业务对冷链物流服务需求的最高峰,而9月、10月因为是“鲜收”的高峰,比如大闸蟹等。所以尽管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开始普遍转凉,但是生鲜的冷链需求还是有的。到了11月份天气转凉,各企业基于成本的考量,都纷纷把生鲜产品改用“普件”方式进行配送,因此生鲜的订单量急剧下滑。在低谷运行需要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份,只有到了6月份,随着天气开始变热业务量才会好转。当然,是不是高峰和低谷的差异就一定这么大,具体的数据各冷链宅配物流公司才有深刻的体会。
如何才能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强行要求生鲜电商把订单全年都给冷链物流公司是不现实的,即使双方可以签约一年的业务合同。正确的做法是:冷链物流公司能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方法把成本降低到和“普货快递”基本差不多,或者只是高出一点点,而且服务质量要不断的提升,否则很难在峰谷季节获得生鲜电商的订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采用“共享/众包”的概念模式,其原因在于:
1.自建自控在成本上不可能做到;用共享/众包可以使用别人的边际成本;
2.自建自控没有业务弹性,无法应对峰谷和峰值;而共享/众包的弹性大;
3.共享/众包可以解决人和设备分离的问题,在冷链高峰时期,车辆加上冷链设备就是冷链宅配;在波谷时期,收起冷链设备就是普货配送。形成人的可持续化。
由于中国当前的物流服务还完全是人海战术,能处理的业务量和员工人数成正比,所以运用众包能够更好的解决冷链物流“旺淡季”的问题,同时控制一部分订单形成业务可持续化也是不容忽视的方法。